黑龙江工业学院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省属综合性普通本科高校。前身是1984年建校的鸡西大学,1988年鸡西市经委职工大学、鸡西广播电视大学并入;1999年鸡西市师范学校并入。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学校并更名为黑龙江工业学院。2021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,开启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新征程。
敢为人先,晋位创优。学校坚守扎根龙江东部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初心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秉承“知其不可而为之”的黑工院精神,励精图治、至善日新,现已发展成为覆盖工学、文学、管理学、教育学、艺术学、法学、经济学等7个学科门类的应用型本科高校。教学设施齐备,实验实训条件优越,校内实验实训基地132个,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02个。固定资产总值6亿元,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.2亿元,图书馆藏书100万册,各类电子图书120万册。率先在全国建立了“校政企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联合体”,经验被人社部推广。是全国首批、全省首所“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”(50强),全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素质训练基地、全省大学生创业培训示范基地、全省高校就业创业服务站第二批试点建设单位。获评黑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“示范中心”称号,影响力逐步扩大,知名度不断提高。
工学领航,桃李芬芳。学校面向全国19个省(市、自治区)招生,全日制在校生10722人;现有10个学院,开设29个本科专业(工学15个、文学4个、管理学3个、教育学2个、艺术学2个、法学2个、经济学1个),采矿工程和财务管理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。现有教职工649人,具有博士、硕士学位人员490人,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4个,由二级教授、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、省教学名师和百名教授领衔的“双师双能型”教师队伍,实现“经师”和“人师”的统一。2022年以来,获评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个,二等奖2个。学校秉承“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”人才培养理念,践行“修德修能、成人成事”校训精神,按照“厚基础、重实践、强能力、高素质”的教育理念,紧密对接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,坚持新发展思路,构建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,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。校企联合共建了省级石墨现代产业学院和无人机学院等产业学院,实现了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深度融合,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5万余名“能就业、敢创业、可创新”的应用型、技术技能型人才,荣获全国就业工作先进集体。设在校内的“校政企”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联合体、创业园、创新基地、技能培训基地,以及校外创业孵化基地,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天地。近年来,全国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、“工商银行杯”金融创意大赛全国直通就业奖励、“四煤城”高校各类大赛捷报频传、师生300余项“双创”成果,助力鸡西创新型城市建设。
服务地方,融合发展。坚持“围绕地方党委政府转、厂矿企业转、田间地头转、老百姓的炕头转”的特色办学之路,与域内多个企业和研发机构深度融合、协同育人,年均开展社会培训1万余人次。建有等离子体生物质材料研发与检测、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2个重点实验室,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,黑龙江矿山破碎机等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。《构建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研究》《中国俄罗斯侨民的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研究》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,牵头制定了《220KV及以下交流输电线路电容补偿融冰技术规范》《放电等离子体引发聚合制备打印机碳粉的方法》2项省级标准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承担各级各类教科研项目293项;获各级各类奖项45余项;发表论文625余篇,其中被SCI、EI、EI会议、CSSCI、CPCI、CSCD等收录150篇;出版专编著教材等58部;申请专利、软件著作权376项。连续四年获得中国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平台优秀分站称号。放电等离子体石墨提纯协同创新科研基地建设项目获省专项资金400万元,“基于AFS的农机田间作业激光定位辅助系统创新团队”成功入选2023年度鸡西“金鸡行动”人才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,获批项目资金80万元。与鸡西市科技局、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公司、黑龙江省三辰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、东北石油大学等10余个政府部门、省内外企业、兄弟院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、框架合作协议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合作协议书。举办了两届“服务龙江煤企转型发展”高端论坛,大巷软岩治理技术取得重大创新成果,石墨新材料、生物质秸秆液化、智慧农业等领域10余项校企合作成果实现转化。成立了学校科学技术协会,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。正在建设的石墨现代产业园区,将成为引企入校产教深度融合示范区、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区、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区。
文化传承,润心铸魂。校园文化异彩纷呈、特色彰显。肃慎文化、东安根据地、边疆文化研究团队连年承担省级重点课题,《东安根据地研究》《东安根据地回忆录》《鸡西——中国石墨之都》等8部学术著作,被国家图书馆和部分高校图书馆永久馆藏。北大荒版画、铝箔画非遗传承、满族剪纸屡获全国、全省大奖。北大荒版画研究团队应邀参加摩洛哥文化交流、葡萄牙全球版画展和第九届国际版画双年展。全国第六个获批的中共党史专业凝练了“新中国工业史”特色研究方向,《新中国鸡西工业史》填补区域党史文化研究空白。获评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、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。
开放办学,国际视野。坚持国际化特色办学,广泛开展国际教育科研领域合作和人文交流,先后与俄罗斯、韩国、日本、英国、泰国、马来西亚、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。主动对接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着力对接向北向东合作新引擎,积极融入“中蒙俄经济走廊”,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、西伯利亚地区大学联盟成员,中俄创意设计联盟首批理事单位,积极承办国家留学基金委“中俄政府奖学金”项目,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,着重培养国际化人才,不断提高人才交流层次,常态化开展体验游学、课程游学和专业实践游学等长短期国际交流活动,持续提升了学校国际交流能力和办学水平。
内涵强校,矢志一流。进入新时代,全校师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,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锚定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“六个龙江”建设,坚守“立足鸡西、面向全省、辐射全国”的发展定位和服务面向,矢志践行“1156”发展思路,坚持“质量立校、人才强校、特色兴校、文化铸校、依法治校”的办学理念,坚决落实“两步走”发展战略安排,紧紧围绕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确定的“十大行动”,解放思想、锐意改革,敢闯敢创、寻特图强,奋力谱写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新篇章。
文化传承,润心铸魂。校园文化异彩纷呈、特色彰显。肃慎文化、东安根据地、边疆文化研究团队连年承担省级重点课题,《东安根据地研究》《东安根据地回忆录》《鸡西——中国石墨之都》等8部学术著作,被国家图书馆和部分高校图书馆永久馆藏。北大荒版画、铝箔画非遗传承、满族剪纸屡获全国、全省大奖。北大荒版画研究团队应邀参加摩洛哥文化交流、葡萄牙全球版画展和第九届国际版画双年展。全国第六个获批的中共党史专业凝练了“新中国工业史”特色研究方向,《新中国鸡西工业史》填补区域党史文化研究空白。获评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、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。
开放办学,国际视野。坚持国际化特色办学,广泛开展国际教育科研领域合作和人文交流,先后与俄罗斯、韩国、日本、英国、泰国、马来西亚、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。主动对接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着力对接向北向东合作新引擎,积极融入“中蒙俄经济走廊”,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、西伯利亚地区大学联盟成员,中俄创意设计联盟首批理事单位,积极承办国家留学基金委“中俄政府奖学金”项目,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,着重培养国际化人才,不断提高人才交流层次,常态化开展体验游学、课程游学和专业实践游学等长短期国际交流活动,持续提升了学校国际交流能力和办学水平。
内涵强校,矢志一流。进入新时代,全校师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,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锚定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“六个龙江”建设,坚守“立足鸡西、面向全省、辐射全国”的发展定位和服务面向,矢志践行“1156”发展思路,坚持“质量立校、人才强校、特色兴校、文化铸校、依法治校”的办学理念,坚决落实“两步走”发展战略安排,紧紧围绕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确定的“十大行动”,解放思想、锐意改革,敢闯敢创、寻特图强,奋力谱写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新篇章。